文津阁本《四库全书》影印版入藏行知学院图书馆
11月9日,在行知学院建院20周年到来之际,学院图书馆完成了由商务印书馆、国家图书馆联袂合作的文化巨制——影印文津阁本《四库全书》的加工、著录工作,入藏图书馆馆A馆三楼地方文献及特藏书库,并将正式面向读者开放阅览。
《四库全书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,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,纪昀任总纂修官主持,360多位高官、学者编撰,3800多人抄写完成。《四库全书》编纂于清乾隆三十七年(公元1772年),至乾隆四十七年(公元1782年),历时十载,收录了全国各地征收图书、清内廷收藏图书以及《永乐大典》辑出的珍本、善本,几乎囊括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历代所有的重要典籍,涵盖了古代中国所有的学术领域。《四库全书》共收书3500多种,7.9万多卷,3.6万多册,近230万页,约8亿字,分“经”“史”“子”“集”四部,是谓“四库”。
《四库全书》于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完成初稿,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全部完成。当年乾隆皇帝共命人抄了七套,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、圆明园文源阁、奉天故宫今沈阳的文溯阁,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,合称“内廷四阁”或“北四阁”。后抄好的三部藏于镇江金山寺文宗阁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、杭州西湖行宫文澜阁,称为‘南三阁’。
《四库全书》历经战乱,现仅存世三部半:文渊阁本,藏北京故宫文渊阁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;文溯阁本,藏沈阳故宫文溯阁,现藏甘肃省图书馆;文津阁本,藏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,现藏国家图书馆;文澜阁本,藏杭州文澜阁,1861年在太平军攻克杭州时损毁过半,现藏浙江省图书馆。《四库全书》的其他几部均在战火中被焚毁。
为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,20世纪80年代,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;2005年,大陆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津阁本《四库全书》;2015年,杭州出版社又推出影印文澜阁本《四库全书》。
行知学院图书馆此次入藏的是大陆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津阁本《四库全书》,是2005年由商务印书馆、国家图书馆联合影印面世,全书全部采用精密数码照相制版,四合一版式,全套共1500册,收藏价值非常高。
文津阁本《四库全书》共36304册,分装6144个书函,陈列摆放在128个书架上。它是七部《四库全书》中保存最为完整,且至今唯一仍是原架、原函、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。它也是北方四阁中最后抄成的一部,距第一部文渊阁本成书晚了3年之久,这其中对已发现的讹误、遗漏有所补正。成书后曾作过三次全面覆查,都由总纂官纪晓岚亲自主持。1991年国家图书馆曾组织专家开展文渊阁与文津阁原书核对录异工作,发现两阁书差异颇巨。以集部为例,共收1273种,存有差异788种,占总数62%。专家们认为,目前大陆流通的《四库全书》虽然有台湾影印的文渊阁本,但文津阁本与文渊阁本可以互相补充,并不能互相替代。
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津阁本《四库全书》的入藏对加强行知学院图书馆古籍资源建设,提升图书馆馆藏质量和品味,营造校园学术氛围,加深传统文化积淀,满足人文研究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同时,在行知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,图书馆入藏这部经典性的古籍,以彰显学院在文献收藏方面的跨越性发展,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。